隨著公視採訪馬祖剪花依嬤難尋,也透露出這項曾經是婦女閨中的嗜好與馬祖民間的美術技藝正在走入歷史,山隴陳賽嬌女士是極少數目前仍然可以剪花的巧手依嬤,從她口中說出的個人剪花故事,似乎也正是剪花在馬祖走過的歲月。
陳賽嬌女士是民國八年出生,在她記憶中阿公已經在馬祖,她表示剪花從來不曾是師傅傳承,沒有人教剪花,記得在十一、二歲時看見隔壁有婦女剪,覺得很有興趣就回家自己剪剪看,當時也不是常有時間剪,家中男丁出海捕魚,女人就要上山種菜,只有下雨天在家時,才有空剪紙或做做衣服。
陳賽嬌小時看到喜歡的圖樣會自己鉛筆描下來,也會自己創造圖樣,看到母鴨帶小鴨,就會在夜晚翻來覆去思考要如何畫、如何剪下來,這項技藝不曾賺過一塊錢,但手巧的人總會在鄰里間傳開,因此逢年過節或是家中有喜事、神明過生日等特殊時刻,就會有人請託幫忙剪點紙花裝飾,而這些請託其實就是她們最驕傲的回饋。
隨著年歲增長開始分擔家計,陳賽嬌直言中間有五十年沒有動剪刀,在生活困苦的年代,忙著洗衣服或是做生意賺錢,唯一利用到巧手的機會就是幫阿兵哥打毛衣或背心,或是縫衣服賺點小錢,已經不再有過去那種為喜歡而動手的時間與熱情。
相隔五十年後,是陳賽嬌在文化局工作的孫媳婦因為想要重新剪花做燈籠,因此回家詢問老人家,誰家的依嬤可以剪花,她才表示自己可以剪剪看,時隔五十年卻一點也沒有生疏,一把像修眉的小剪刀可以靈活的在紙張間穿梭,極為複雜與細小的花紋一樣可以隨手剪出,也是這樣的因緣際會,讓停頓五十年的剪花手藝再現。
日前陳賽嬌接受公視的訪問時表示,現在因為年紀大眼力不好,所以已經很少剪了。但端出來的喜餅盒中,仍然收藏著自己這幾年來的剪花成果,一張跟海報一樣大的剪花,是為某間廟宇神明生日所做,家中仍有她親自剪花完成的花燈,在言談之間,老人家興致盎然的展現每一件作品,然而這項技藝到今天為止,似乎仍然是婦女的閨中嗜好,並沒有受到外界的重視。
老人家的好手藝不僅呈現在剪花,她拿出極少數還保存早年完成的肚兜,以及嫁娶時用類似香包造型的紅包袋,上面精緻的刺繡及顏色配置都讓採訪的記者驚訝,大家開玩笑的表示,老人家無師自通的天賦,如果生在今天不是藝術家,就是另一個吳季剛(服裝設計師)。只可惜生在當年的馬祖,大家都為生存而忙碌,藝術天分就只能藏在每一張精緻的剪花中。
十年前文化局曾經出版一本馬祖剪花,其中訪問多位馬祖可以剪花的依嬤,然而經過這些年,公視要採訪時已經發現尋找非常困難,曾經在馬祖家戶窗間、香爐可以發現的剪花民間藝術,似乎已經在馬祖逐漸走入歷史,現階段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也沒有任何刻意保存的作法,因此這些剪花藝術也將隨著老人家的凋零,而成為馬祖歷史的其中一頁。
文章來源:連江縣政府